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,奠定了秦王朝灭亡的基础,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重大战役之一。项羽的“破釜沉舟”也因之成为流传千古的成语典故。这次战役,就发生在平乡县境内。古巨鹿城遗址,就在今天的平乡镇。巨鹿之战,为平乡悠久厚重的人文历史,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。
近日翻阅三秦出版社出版的九六版《史记注释》一书,看到书中《项羽本纪》将巨鹿之战所渡之河,注释为“漳河”时,随又查阅了辞海,辞海对此也做出了相同的解释,产生了一些疑惑,不知“渡漳河”这一定论的依据在那里。
一、《项羽本纪里》,没有说明项羽所渡之河为漳河。围绕秦兵击赵和项羽救赵,文中共六次提到该河,分别为“章邯······乃渡河击赵”、“疾引兵渡河”、“引兵渡河因赵食”、“将卒二万渡河”、“项羽悉引兵渡河”“项羽方渡河救赵”,六次渡河中均没提到“漳河”二字。
二、在古籍里,“河”字单用时,是黄河的专用词。除非另加一个河名,否则是专指黄河的。“河”字在这里单用,怎么就能断定是指“漳河”而不是指“黄河”呢!
三、在《本记》里,除黄河外,其他河流均称作“水”或单称河名而不带水字。项羽本纪里出现的就有“汙水”“泗水”“雎水”汜水”“项王渡淮”等。如所渡之河是漳河,按古书习惯应表述为“渡漳”或“渡漳水”,不会用“渡河”二字表述渡漳河的。
四、在《本纪》的其他地方“河”字单用时均指黄河。如“彭越渡河”、“汉王引兵渡河”等均指渡黄河,如果单独判定这里的“渡河”为渡漳河,是缺乏依据的。尤其是六次渡河中的“章邯······乃渡河击赵”和“项羽方渡河救赵”的表述,“击”和“救”是同一个赵国,而把前一个“河”解释成黄河,后一个“河”解释成漳河,是很令人费解的。这种含糊的称谓,也不符合《史记》的严密表述逻辑。
诚然,漳河也是流经平乡境内的一大河流。但《项羽本纪》里没有一处提到它,大概也不会是因为太史公不知道漳河的名字,而把漳河和黄河一律表述为“河”的。
说项羽所渡之“河”是漳河,是否基于《本纪》文里的“项羽军漳南”的“漳南”二字,本人不敢妄说。但这也是漳河的“漳”字在《项羽本纪》里出现的唯一一次。《史记注释》倒是把“漳南”二字注释为“漳河之南”意。但据《辞海》注:“漳南,古县名,治今河北故城······”,可见这里的“漳南”二字也不一定是漳河之南的意思。
综上述,本人感觉,把这里的“渡河”释为渡黄河,可能更贴近历史的真实。一、符合了古籍里的表述习惯和太史公的严谨修史态度。二、“据《中国历史地图集》标记,公元前602年,古黄河从河南省滑县分为两股,其一从滑县西北,流经浚县西折而东北,至戏杨北流,经曲周入平乡县,自县境北流入大陆泽至沧州入海。”*“另据《河北省平原黑龙港地区古河道图》标记,流经本县的这段古黄河,自公元11年断流。”*据《史记》记载巨鹿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7年,显然项羽渡河时,黄河是流经平乡县境的。本人没有项羽渡河一定要在平乡县境内之意,但当时在平乡县境内也是有黄河可渡的。退一步说,即使当时平乡只有漳河而没有黄河,但也不能证明巨鹿之战渡的不是黄河。
本人读书不多,不知“漳河”之说是否另有出处,更不敢妄断权威及前贤的定论。本文之意,是希望的到博学的指点,以消除疑虑。
注:*引文均出自《平乡县志》水文一章。